菩提顺心 2021年11月09日 20:14
在宁玛派敦珠法王著的《西藏古代佛教史》中,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。
生遮野些,是一位修《密集》已颇有成就的藏密行人,但却有如结茧般痛苦,因为他感到无法再向前移进步。
于是,他便隐居于山岩中祈祷,请本尊给予指示。他终于听到一个声音告诉他,应该到五台山找妙吉祥。
生遮便只身旅行到达五台山。抵达后,什么圣迹也没有出现,只见一位老人在耕地,一位老妇人抱着一头肮脏的小狗坐在旁边。
生遮饥火如焚,向老人乞食。老人从老妇饭篮中拿出一条鱼,递给那只狗吃,然后把那只狗吃剩的鱼递给他。他自然恶心,悄悄把鱼丢掉。
是夜,生遮就住在老人家。深夜时做功课,修《密集》仪轨;老妇人对他说,老人也是修密法的行人,有什么不明,可以向老人请教。生遮半信半疑去找老人,谁知老人却说,如果想求教于他,生遮便要接受他的灌顶,作他的弟子。
生遮勉强答应。
老人于是一弹指,霎时间,破陋的斗室中,竟然出现“妙金刚”的十九个坛城。老人旁站立着那老妇和那只狗。
老人说:“现在,你愿意向谁顶礼?”
生遮答:“当然是向坛城顶礼,因为坛城中趺坐着妙金刚。”
老人听了不说话,只一弹指,霎时璀璨庄严的十九座坛城又归于乌有,连老妇和那只狗也突然消失。
生遮顿然大悟,连忙向那老人忏悔哀求,最后终于得到传法。
这些故事,听起来有如神话,然而故事本身即是“心坛城”喻意。
十九座妙金刚的坛城,自然森罗万象、庄严圆满,以事相言,恐并非任何的彩绘坛城所能比拟,难怪生遮一见,即欲向其皈依顶礼。但是,他忘却了,如此森罗万象的示现,其实只生于那位老人的一心。心生此象,于是金碧辉煌的坛城出现,此心一寂,遂又化为虚空。因而他所要顶礼的,绝不是慑人眼目的事相,而是上师的心坛城。
唯此心坛城可以摄入万象,因而也就可以示现万象。这时,更不须有任何的自我中心。因为万象纷呈,而万象都可以各自作为万象的主人。于修行人心眼中,到此境地,即是一片万象互为交融的天机。这时,他所追求的坛城(假如他还有所追求的话),应即是一片大乐、光明、并离去一切思维的境界。
然而站在行人的立场来说,他却不妨仍以一己的心,作为法界的万物主宰,因为此心即是万象,故无须因万象各为主宰,便放弃了自己的心作为主宰的权利。
以前,莲花生大师的弟子降魔金刚不敢请求莲花生大师给他灌顶,他就想在空行母益西措嘉面前得到灌顶,于是他在一只乌鸦的颈上捎上一张纸条,请求空行母赐给他金刚橛的灌顶,但空行母把乌鸦颈上的信看后并没有给他回音。
上师比本尊还重要。
它是无可形容的。因为它本不着任何事相,亦不具象;只是此心起用时,万象的象,亦即是它的象。因此,对于它,语言文字的形容便失去了作用。
故唯此一心,即是万有。
它是无可衡量的。因为刹那变异的,只是此心所起的作用。——抑且这存在是依万象的存在而存在,所以它的本质并无生灭。
故唯此一心,即是永恒。

佛法是从恭敬心、信心中得来的,
你要有恭敬心、信心才能成就。
而恭敬心和信心是从哪里来的?
定公上师认为,
从善于观察上师三宝的功德来,
从修行消业积福来。
并且你喜欢这些功德,
而且下决心得到这些功德,
那个时候你才能得到加持。

功德等同一切佛陀尊,
恩德胜过诸佛之怙主,
祈祷根本传承胜上师,
证悟实相妙义祈加持。
诸佛总集外在之上师,
心性光明内在之上师,
自他离戏胜义三上师,
无二法藏上师愿证得。
也只有知道这个境界,
我们才可理解西藏密宗坛城的究竟义。